在以前,股票是記名制,而且是紙質實體憑證。每一張股票上寫的面值,比如“XX元/股”,就相當于人民幣上寫的金額,代表的是一張股票包含多少資本數額,占了多少股份,它是股東權利的憑證。比如一個上市公司的總股本有100萬元,那么持有一張該上市公司面值為1元的股票,就代表占了該上市公司百萬分之一的股份。以前設立股票面值,是為了股民退股時收回票面標明的資產。后來股票不能退股了,股票面值的作用就變了。在上世紀80年代,A股股票面值有1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等六種,當時股票還是記名實物股票,股票發行面值越高,印制成本就越低,能節省發行費用,所以有的股票面值會高于1元。后來,證券交易所為了規范市場,規定所有股票面值都設為1元,規定沿用至今(只有紫金礦業是例外,股票面值是0.1元)。
股票面值的作用是什么?
股票面值的作用之一是表明股票的認購者在股份公司的投資中所占的比例,作為確定股東權利的依據。第二個作用就是在首次發行股票時,將股票的面值作為發行定價的一個依據。一般來說,股票的發行價格都會高于其面值。當股票進入流通市場后,股票的面值就與股票的價格沒有什么關系了。股票的市場價格有時高于其票面價格,有時低于其票面價格。但是,不論股票市場價格發生什么變化,其面值都是不變的,盡管每一股份實際代表的價值可能發生了很多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