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賽迪顧問統計,全國已有國、省兩級各類開發區2000余家。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有100余個省級開發區作為“后備軍” ,先后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報告對省級開發區升級路徑的研究分析,結合新發展要求,構建了省級開發區升級潛力評估五力模型,即戰略支撐力、區域影響力、產業競爭力、科技創新力、高效組織力,并挖掘了100家具有升級潛力的省級開發區,具體名單如下:
2024省級開發區升級潛力百強(因省級開發區命名無統一規范,以上開發區名稱參考國家級高新區、經開區的命名方式,或與備案名稱存在差異)
從省級開發區升級潛力百強的分布看,江蘇、山東、安徽、浙江位于前四,入榜開發區總數量共31席,是入榜數量的頭部梯隊;廣東、河南、福建等14省,入榜開發區總數量共52席;甘肅、遼寧、內蒙古等入榜開發區總數量共17席。
報告認為,當前,仍有較多省級開發區面臨規范發展不足、產業能級不高、同質競爭嚴重、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正處于整合優化、提質增效的關鍵期。新發展階段,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深刻影響,省級開發區亟需重新審視現狀,積極尋求創新升級之道。
報告指出,省級開發區存在規范發展不足、產業能級不高、同質競爭嚴重、管理體制不順等主要問題。例如,規范發展方面,全國范圍內省級開發區數量眾多,地級市覆蓋率已達到96%,在設立、調區、擴區、更名、升級等方面的規范性存在不足,仍有一部分省級開發區未納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版);
產業能級方面,省級開發區以發展傳統制造為主。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市場需求飽和等問題,難以為區域經濟提供持續的增長動力,雖然多數省級開發區意識到這一問題,但資金和人才瓶頸仍然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大難題。同時,科技創新資源匱乏也使得省級開發區在“搶抓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會,培育新質生產力”中處于不利位置。
同質競爭方面,同一個城市不同區,或者同一個區縣內有多個省級開發區,但各開發區的資源稟賦、政策條件等均較為相似,且頂層設計不足,缺乏有效的協調和合作機制,導致資源分散、同質競爭嚴重。報告認為,這種發展狀態增加了管理運營成本、造成了土地資源浪費,不利于規模效應和集群優勢的形成;
此外,我國開發區目前發展重點任務正在從“開發”向“服務”,從“招商”向“營商”開始轉變,省級開發區的管理機制不能與之相適應,財權、事權不統一,用人不靈活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省級開發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于對100多個成功升級的省級開發區經濟表現、產業結構、基礎能力等分析,賽迪顧問認為,成功升級是各個省級開發區經過較長時間探索努力實現的共同結果,但在滿足升級硬性指標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其結合自身條件走出了獨特的躍升發展路徑,可大致概括為以下四類:
路徑一:創新策源驅動。對于擁有豐富高校、科研院所的省級開發區,構建了基于優勢學科、專家團隊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致力于打造區域創新高地。
路徑二:資源優勢轉化。部分省級開發區著重于挖掘本地資源潛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實際的競爭力。
路徑三:區域協同發展。對處于經濟發展繁榮的都市圈、城市群、經濟帶區域的省級開發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與周邊地區合作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互補發展,共同構建產業集群。
路徑四:搶抓產業機遇。產業變革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不少省級開發區通過敏銳捕捉國內外產業變革的新趨勢,找準賽道、精準切入,快速建立先發優勢,實現了能級提升。
對于省級開發區升級的趨勢,賽迪顧問研判認為,一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省級開發區實現能級躍升,需要走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工業化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發展為特色的工業化道路,形成工業化的新范式;二是偏好“戰略、新興”產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不僅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孕育開辟了較多經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一批敢于探索的省級開發區受益于此,快速崛起。在升級競爭中,省級開發區需更加注重產業特色化、高端化發展,并將因此受到青睞;三是以“整合優化”為主要路徑。規范化發展將成為省級開發區發展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改革體制機制,集中力量,以多個省級開發區的整合優化為主要手段,推動省級開發區升級,有助于快速實現規模壯大、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以及要素資源的共享,符合國家戰略導向。
報告還對省級開發區升級提出三點建議,分別是:一、加強頂層設計謀劃。前瞻研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重新審視內部資源和條件,以打造新質生產力為目標,制定全面、科學的發展規劃,明確發展定位、目標和戰略,以及產業方向、重點任務。二、探索創新驅動路徑。建立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產業發展模式,補齊科創短板。一方面,依托本地創新資源,推動建立科技城、科創中心、離岸孵化器等載體,強化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另一方面,鏈接全球全國創新資源,加快在國際和一線城市設立離岸科創中心。三、打造獨特品牌形象。持續不斷的開展體制機制改革、產業特色化發展、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的探索,并善于總結形成獨有的模式和路徑,并加大在高能級平臺的宣傳推廣,提升品牌影響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