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山在哪里?
阿爾卑斯山脈位于歐洲南部,西起法國東南部,經(jīng)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國南部,東至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主要分布在瑞士和奧地利國境內(nèi),呈弧形東西延伸,直線長約1200千米,寬130~260千米。總面積約20.7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阿爾卑斯山地質(zhì)及氣候特點有哪些?
阿爾卑斯山脈分為西、中、東三段。西阿爾卑斯山是山脈最窄、高峰最集中的山段,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在法、意邊境。中阿爾里斯山介于大圣伯納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間,寬度最大。東阿爾卑斯山海拔相對較低。山脈主干向西南延伸為比利牛斯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東南延伸為迪納拉山脈,向東延伸為喀爾巴阡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地處中歐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南歐地中海式氣候的分界線。山地本身具有氣候垂直分異特征。歐洲許多大河均源出阿爾卑斯山脈,如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等。阿爾卑斯山區(qū)風景幽美,是旅游、度假和登山、滑雪勝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山區(qū)主要城鎮(zhèn)有法國的格勒諾布爾、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意大利的博爾扎諾等。
地貌
阿爾卑斯山脈是一條典型的摺皺山脈,它由許多幾乎平行的背斜和向斜構(gòu)造組成,同時還有相當大規(guī)模的逆掩斷層和推覆大斷層。在現(xiàn)代地貌的形成中,第三紀末到第四紀初的垂直運動,以及以后的強烈侵蝕活動和第四紀冰川等影響很大。阿爾卑斯山脈的地貌特征,可歸納為下列四點:
山勢雄偉高峻;冰川地貌發(fā)育,分布廣泛;各個山嶺之間有隘口相通;東西兩部分地形不一致。
阿爾卑斯山地地貌按海拔可分成三個部分:1.山麓冰水沖積平原和低地,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由冰破小丘`、冰水沖積平原和最低的山嘴組成。沿山麓線一帶有眾多的冰碳湖泊。
2.丘陵帶,海拔為50一1000米,包括一些巨大的老的冰碩丘陵和臺地等.
3.山地,海拔高于1000米,主要指結(jié)晶巖阿爾卑斯山地和石灰?guī)r阿爾卑斯山地,谷底和附近的山頂間的高差達3000米之多.
氣候特點
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重要的山地,地處溫帶和亞熱帶之間,是中歐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和南歐亞熱帶夏干氣候(地中海氣候)的分界線,氣候同時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特征。
阿爾卑斯山脈是南歐地中海式氣候和中歐海洋咎與大陸性過渡氣候的分界線,它的隆起阻擋了北面寒潮的南下,同時也有它本身的氣候特征:
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約1℃。夏季的氣溫及南坡的氣溫遞減率比較小。
夏季北半球普遍高溫,南坡是向陽坡,同時也是面向來自地中海風的迎風坡)最高峰勃朗山坡夏季0℃等溫線在3500米;而冬季時130米處的氣溫卻低達-5℃。
氣溫不僅受高度的影響,同時也受地形起伏的影響。山谷地區(qū)的氣候具有大陸性的特點,而山峰和山脊地區(qū)的氣候則具有海洋性。山谷地區(qū)閉塞,氣溫變化比較大,而山峰高頂比較開展,氣溫變化比較小。同時,高山地區(qū)比山谷地區(qū)更易受西風的影響。冬季山谷深處產(chǎn)生倒置現(xiàn)象,即山谷低處氣溫可以很低,山坡高處氣溫反見升高,不象山谷常有霜害。
降水量一般是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愈升高降水就愈少。阿爾卑斯谷中降水一般都很少,迎風坡高度增加,降水增加特別快,邊緣山地降水比內(nèi)地多。西部阿爾卑斯山地高度大,又處于迎西風的有利位置,故降水量比東部阿爾卑斯山地要來得多。
阿爾卑斯山脈的氣候特點是:南坡氣溫高,降水豐富,森林線高;北坡氣溫低,降水較少,森林線低;山谷氣候具有大陸性的特征,山峰和山脊氣候具有海洋性的特征。
河流水系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區(qū)覆蓋著厚達1千米的冰蓋。各種類型冰川地貌都很發(fā)育,冰蝕地貌尤為典型。還有1200多條現(xiàn)代冰川,總面積約4000km²。中阿爾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萊奇冰川最大,長約22.5千米,面積約130km²。
山地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異。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高山區(qū)年降水量超過2500毫米,背風坡山間谷地只有750毫米。
瑞士-意大利邊界上白朗峰以東的大圣伯納山口(GreatSt.BernardPass)地區(qū)到科莫湖(LakeComo)以北的施普呂根山口(SplugenPass)地區(qū)有一些較大的湖泊。南邊有科莫湖、馬焦雷湖(LakeMaggiore,波河排水系統(tǒng)的一部分);北邊有圖恩湖(Thun),布里恩茨湖(Brienz)、琉森湖。
在意大利境內(nèi)東阿爾卑斯山脈范圍內(nèi),加爾達湖(LakeGarda)注入波河,而阿迪杰河(Adige)、皮亞韋河(Piave)、塔利亞門托河(Taliamento)、伊松佐河(Isonzo)注入威尼斯灣。
德國的因河(Inn)、萊希河(Lech)、伊薩爾河(Isar)和奧地利的薩爾察赫河(Salzach)、恩斯河(Enns)皆流入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多瑙河,而奧地利的穆爾河(Mur)、德拉瓦河(Drau)和斯洛文尼亞的薩瓦河(Sava)皆注入阿爾卑斯山脈以東和東南的多瑙河。
冰川
據(jù)統(tǒng)計,阿爾卑斯山區(qū)的冰川有1200多條,總覆蓋面積達36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阿列支冰川,長26.8公里,面積達169平方公里。
第四紀期間,阿爾卑斯山曾經(jīng)受數(shù)次的冰川作用.公認的是貢茲、民德、里斯、玉木四次冰期。最末一次玉木冰期范圍最大,強度最高。冰川極盛時期,阿爾卑斯山地70%以上的地區(qū)被冰川覆蓋,在中央阿爾卑斯山地山谷中,冰川厚達3000余米。巨大的山谷冰川涌入平原和山麓,留下了道道終嘖。
植被
阿爾卑斯山山地植被呈明顯的垂直地帶性,自下而上可分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基帶,山脈南坡800米以下)、針闊混交林帶(800~2200米)、高山草甸帶(2200~3200米)、裸巖和終年積雪帶(3200米以上)。由海岸松、棕櫚、龍舌蘭、稀疏的林地等構(gòu)成的基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反映了地中海氣候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