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視力殘疾人1233萬,其中低視力殘疾人約1000萬,視力損害成為嚴重公共衛生問題,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基礎衛生服務體系中,對于眼健康和低視力康復保健工作薄弱,市民對低視力認知貧乏和眼健康意識淡薄。
為執行國家衛健委提出的《“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提高廣大群眾眼保健和防盲治盲意識,降低眼疾致盲率,由深圳市關愛行動基金會主辦,深圳華廈眼科醫院承辦的“光明快車”眼健康公益項目,深入各個區(新區)、街道、社區,設點為居民免費開展眼健康科普講座、眼健康檢查等社會公益活動,并特設“華廈光明基金”為眼疾患者提供公益補貼,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
隨著“光明快車”眼健康公益項目不斷推進,眾多患有眼疾的居民從中受益,羅叔的愛人巫阿姨及弟弟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光明快車”眼健康公益項目
助力白內障患者重見清晰世界
3月17日,“光明快車”眼健康公益項目走進鵬城社區,開展免費眼部篩查活動。
羅叔陪著愛人巫阿姨早早來到活動現場排隊,滿懷期待地等候檢查。羅叔介紹道:“她平時總說看東西模模糊糊的,眼前有斑斑點點。我看到消息說‘家門口’有免費的眼健康檢查,就趕緊帶她來看看。”
深圳華廈眼科醫院防盲辦二組組長鄧彩琴仔細為巫阿姨進行眼部檢查后,發現她雙眼都患有白內障,視力僅為 0.2。
鄧彩琴耐心地向巫阿姨科普了白內障相關知識。她介紹道,在當下的醫學領域,手術是治療白內障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如果不及時進行手術干預,白內障病情持續發展,極有可能引發其他嚴重的眼部并發癥。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晶體不斷硬化,不僅會讓手術操作的難度大幅增加,術后患者的恢復時間也會變長。
圖源:鄧彩琴在鵬城社區義診現場
在鄧彩琴的科普下,巫阿姨和羅叔對白內障及其治療有了清晰的認知,也讓巫阿姨有了進一步治療的想法。
18日,深圳華廈眼科醫院為巫阿姨安排專車接送,防盲辦工作人員全程貼心陪診,陪同她前往該院副院長兼白內障科科主任杜冰教授的門診處就診。
杜冰教授為巫阿姨進行了全面檢查,確認她符合白內障手術指征。隨后,杜冰教授為她制定了一套精心的手術方案。手術十分成功,巫阿姨的視力從術前的0.2顯著提升到了1.0。術前看東西模糊且有斑點的困擾一掃而空,術后的世界變得格外清晰,視力甚至達到了年輕人的水平。這巨大的改變讓巫阿姨和羅叔深受觸動,心中滿是感激。
圖源:杜冰教授手術圖
“光明快車”眼健康公益項目的意義在此刻盡顯,它不僅讓巫阿姨重見光明,更解決了像她這樣因子女忙碌、自己年事大且患有眼疾而就醫不便的老年人的難題。巫阿姨的丈夫也對醫院的治療效果十分滿意,為了表達這份感恩之情,身為高級教師的羅叔賦詩一首,贊揚華廈眼科的醫護人員:
“靜聽人間疾苦聲,眼科天使向前行。
彩鳳鳴琴勤踔厲,為民服務愛心傾。
華廈春風惠眾生,嶺南仁術澤鄉鎮。
對鏡貼花私自語,斑微發白咋分明!”
這副書法字,是對醫院醫護人員專業與愛心的高度認可,更是“光明快車”公益精神的生動見證。
“華廈光明基金”補貼
患者就診壓力輕減
巫阿姨在深圳華廈眼科醫院成功恢復視力的喜訊,如石子投入湖面,在家族中激起層層漣漪。羅叔的弟弟聽聞嫂子的治療經歷后,懷著希望慕名來到了深圳華廈眼科醫院。
多年來,羅叔的弟弟一直深受翼狀胬肉問題的折磨。
翼狀胬肉,這一形似昆蟲翅膀的倒三角形息肉,是眼睛受外界刺激引發的慢性炎癥性病變,通常從眼角生長并逐漸向瞳孔區蔓延。在胬肉初長時,患者眼睛會反復發紅、充血發炎,伴有異物感、干癢等不適癥狀,但對視力影響較小。然而,隨著胬肉的持續生長,一旦長進角膜緣,就可能導致散光,嚴重時還會牽拉眼球、遮擋視線,進而引起視力下降。
對于翼狀胬肉,手術切除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羅叔的弟弟此前曾在外院進行過一次胬肉手術,在國外又接受了兩次手術,但每次術后不久,胬肉都會復發。這不僅讓他的眼睛時常處于不適狀態,更使他對手術產生了恐懼。
得知嫂子于深圳華廈眼科醫院重獲清晰視界,他深受鼓舞,果斷決定前往該院就診。到院就診檢查后,白內障科副主任齊衛為他成功實施了胬肉手術。
4月9日來復查,他感慨萬千地表示:“像我們年紀大了,去醫院實在不方便。好在你們有上門接送服務,我復查坐你們安排的車來就行,孩子能安心上班,不用操心我。到了醫院,還有人陪診,幫我掛號、拿藥,你們的服務太貼心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多數老人出現視力下降,老人們行動又不方便,到醫院就診成為一種“奢望”。而由深圳華廈眼科醫院承辦的“光明快車”眼健康公益項目,幾乎每天都深入社區為居民免費開展眼健康檢查。從2016年至今,“光明快車”眼健康公益項目開展了近4000次公益活動,服務市民約12萬人次。 未來,深圳華廈眼科醫院將繼續勇毅前行,擴大公益覆蓋,為更多人送去光明與希望,助力健康中國建設邁向新高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