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24日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走進廣智院。這是東莞市依托松山湖科學城,推動組建的兩大機器人產業核心創新平臺之一。
6月24日,東莞小豚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耿濤向采訪團介紹多款無人船。中新社記者 程景偉 攝
“我們希望將高校科研成果引進來,與東莞的產業深度融合。”廣智院副院長周曉曉稱,作為新型研發機構,廣智院更傾向于支持創業者快速進行技術成果轉化,把產品批量推向市場,從而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圍繞智能機器人和高端智能裝備等相關領域,廣智院建設了一批國家、省、市重大科研及孵化平臺;已為機械、電子、汽車、家具、3C等行業企業提供了技術服務。
6月24日拍攝的水下機器人。中新社記者 程景偉 攝
廣東藍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于2023年成立,主營水下機器人業務。“水下機器人涉及材料、制造、軟件算法等多個學科,需要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公司總經理胡剛毅表示,通過廣智院,企業能夠快速對接各領域專家,及時解決技術難題。
廣智院構建全鏈條孵化培育機制,搭建了多層次投融資體系。其中,廣智院聯合東莞市產業投資母基金、廣東省粵科松山湖創新創業投資母基金及其他社會資本發起成立規模1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長勁石智能制造專項基金;成立了廣智院天使基金,積極開展成果轉化。
6月24日,東莞華松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劍飛介紹應急救援無人機。中新社記者 程景偉 攝
東莞華松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已獲得廣智院數百萬元天使輪投資,致力于研發生產智能應急無人裝備。“我們通過無人機為行業賦能,覆蓋公安、應急、消防等多個領域。”公司總經理徐劍飛說。
目前,廣智院累計創辦、投資、孵化企業150余家,其中60家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智院的實踐,是東莞加快推進產業和科技融合發展的生動側影。
東莞擁有超22萬家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約1.4萬家,數量全國領先。當地雄厚的工業基礎,為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市場和產業支撐。
“我們是一家以設計為主體的公司,更需要產業鏈的全方位支撐。在東莞,以松山湖為中心的半徑30公里內的制造鏈、供應鏈,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生產所需。”徐劍飛說。
從舉世聞名的“世界工廠”,到匯聚無數“追夢人”的科創之城,東莞正涌現出一股智能制造熱潮。據東莞市政府的數據,目前,東莞智能機器人相關企業超過7000家,數量僅次于蘇州、深圳,位居全國前列。2024年,東莞市工業機器人產量為2.29萬臺(套),同比增長21.7%。
當前,東莞市擁有人工智能企業超500家,人工智能產業及相關領域營業收入超1200億元,形成以松山湖、濱海灣為核心,長安、南城等鎮街協同發展的空間布局。同時,依托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東莞推動華為、OPPO、vivo等龍頭企業,加快布局AI手機、AI可穿戴穿搭設備、AI服務器等終端產品。
今年,東莞市政府以“人工智能+先進制造”為主題出臺2025年“一號文”。根據規劃,未來3年,東莞將投入不少于30億元財政資金、設立規模不少于50億元的人工智能子基金群,打造100個以上AI+先進制造示范應用場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