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用藥的可及性一直備受國家有關部門、醫藥行業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兒童有別于成人,其器官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肝 臟解毒和腎 臟排泄等功能較弱,因此對藥物的耐受性較差,如果用藥不當,很容易引起不良反應/事件,甚至對健康造成超過疾病本身的嚴重危害。這使得兒童藥的研發相對于成人,研發成本更高、研發難度更大、臨床風險也更高。很多醫藥企業為了規避風險,不太愿意進行兒童藥的開發,使得兒童用藥長期處于“缺醫少藥”的困境。
我國兒童用化藥產品現狀
(資料圖片)
據國元證券報告數據,2016年到2021年,中國兒童藥市場規模由650億元增長至108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0.69%。據藥智咨詢分析整理,在我國兒童用藥市場中,化學藥占主導地位,約2400種,約占整體市場的65%;生物藥及中藥約占35%。而在兒童用化藥中,兒童專用化藥僅占兒童化藥的5%左右,其余近95%為兒童兼用化藥(兒童兼用化藥指既可用于成人,也可用于兒童的藥品),兒童專用藥用藥缺口之大,幾乎不言而喻。
圖1 國內上市兒童化藥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藥智數據,藥智咨詢整理
在約2400種兒童化藥中,劑型主要集中在片劑、注 射劑及膠囊劑,這三種劑型的占比達到了73%。產品規格上,約90%的產品都只有一種規格,而對于兒童來說,適應性更高的口服溶液劑、混懸劑等卻不到10%。
圖2 國內上市兒童化藥劑型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藥智數據,藥智咨詢整理
適應癥方面,過于集中在抗感染、營養素補充劑和鎮痛藥三大類別。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22年)》數據顯示[1],兒童用化學藥中,抗感染藥和呼吸系統用藥的不良反應比例高于該類別藥品在化學藥總體不良反應報告中的比例,提示兒童患者使用抗感染藥和呼吸系統用藥較多,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也較多。
圖3 國內上市兒童化藥適應癥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藥智數據,藥智咨詢整理
從我國兒童用化藥產品分布情況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兒童用藥處于“三少兩多一差”的局面,即兒童專用藥品種少、劑型少、規格少,兒童普通疾病用藥多、不良反應多,用藥依從性差。
正是由于我國兒童專用藥少、可靈活分劑量的劑型少及產品規格少,很多患兒在服藥時都被當成“縮小版的成人”對待,按照“小兒酌減”的原則服用成人藥,導致使用上長期存在“用藥靠掰,劑量靠猜”,“小兒酌減”情況。
一項某兒童醫院超說明書用藥情況調查數據結果顯示:在調查的2514張有效處方中,含醫囑7159條,涉及264種藥品,超說明書用藥發生率按處方數為57.24%,按醫囑條數為27.34%。主要超說明書的類型為未提及兒童用藥信息(57.23%)和超適應證或功能主治(25.86%)[2]。
可以說,我國兒童藥約等同于短缺藥。
兒童藥短缺原因何在?
兒童藥變成短缺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臨床試驗開展難
兒童臨床試驗的開展主要包括兒童患者的招募、兒童倫理、臨床試驗方案設計、臨床試驗實施等。
患者招募難。作為監護人,家長有保護孩子的本能和責任感,他們害怕孩子作為“試驗動物”受到傷害。因此,多數情況下家長傾向于拒絕兒童進行藥物臨床試驗,這就導致兒童患者招募難。同時兒童相對于成人人口體量更小,對于一些兒童罕見病,其患者的招募更是難上加難。
兒童倫理難。兒童倫理是兒童臨床試驗開展中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其中包括知情同意理解、倫理保險、倫理受益等,這些都需要與醫院、受試者及家人充分溝通。而且目前兒童的經濟補償飽受爭議,付費的兒科臨床試驗會影響家長和受試兒童本身的決策;而不補償受試兒童相應的損失又可能會給其造成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兒童臨床試驗方案設計難。兒童臨床試驗需要在遵循良好的臨床研究設計原則和法規要求的基礎上,通過充分利用現有數據,盡量減少兒科受試人群的數量和研究步驟。但兒童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同時存在個體發育差異,這使得兒童用藥劑量的確定及劑量爬坡比較困難,同時,由于兒科人群與成人的差異,評價藥物治療效果的臨床終點或生物標志物也可能存在差異,因此主要療效指標/次要療效指標也很難確定。
臨床試驗實施難。臨床試驗中兒童用藥依從性較差,具體包括服藥、檢查、飲食、生活方式等。臨床試驗中兒童依從性與成人不同,不僅僅是患兒,家長也是需要考慮的對象,因為給藥等行為通常都是由家長主導完成的。除此之外,藥品口味不佳也會導致兒童拒絕或減少服用,導致臨床試驗實施難度加大,藥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評估也容易產生偏差。
(2)安全性、有效性與依從性之間難平衡
在保證兒童用藥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提高兒童用藥的依從性成為一個挑戰。
大多數藥品的口味、外觀并不討喜,使得很多兒童患者不愿意服用,而通過加入藥物輔料,如矯味劑、香精、色素、防腐劑后,其口味、外觀能得到改善,但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輔料的加入對藥品安全性的影響,這使得兒童藥的處方設計更加困難。
(3)相較于成人用藥,兒童藥體量較小
據藥智咨詢分析統計,目前我國兒童常見疾病主要為呼吸系統(抗感染)及消化系統疾病(腹瀉),見表1。然而,目前這兩類疾病上市品種較多,市場競爭激烈,很難從中突破。對于一些發病率低的疾病(如白血病、兒童腫瘤、兒童罕見病),一方面要解決研發難題及研發失敗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又要考慮產品上市后銷售額是否能填補研發投入費用并獲得經濟收益,而為了避免收益和投入的倒掛,企業對于兒童低發病率疾病藥物的研發往往持謹慎態度。
表1 我國兒童高發疾病及流行病學數據
*數據來源:全球疾病負擔數據庫,藥智咨詢整理
政策支持+市場空白
催生兒童藥藍海市場
法規是醫藥行業的第一生產力。
美國、日本、歐盟早在2000年以前就發布了兒童藥相關法規、指南,美國更是通過立法強制進行兒童藥物研究。
中國起步相對較晚,自2011年才開始發布《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2014年發布我國兒科用藥的首 個綜合性指導文件—《關于保障兒童用藥的若干意見》。
近年來,我國又相繼發布了多項兒童藥相關政策,如發布《鼓勵研發申報兒童藥品清單》、設立兒童藥專欄及發布多種兒童藥研發指導原則;如國家醫保目錄調整方案將兒童藥物列為優先考慮調入藥品、《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首次提出將兒童用藥作為目錄單列等。
我國兒童藥在研發、審評審批、市場準入等方面都得到政策大力支持。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0~14歲人口數為24678萬,約占總人口的17.5%。然而,目前我國兒童用藥市場規模僅占整個醫藥行業的5%,兒童用藥市場遠未飽和。
另一方面,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布數據,0~14歲兒童兩周患病率與就診率均有所上升,其中0~4歲兒童兩周患病率由2008年的17.4‰提升至2018年的22‰;5-14歲兒童兩周患病率由2008年的7.7‰提升至2018年的13.1‰。隨著三胎政策的放開,兒童藥需求將得到持續提升。在政策支持及日益旺盛的兒童藥市場需求下,我國兒童藥發展也將步入快車道。
而如何使步入兒童藥快車道上的企業走得又快又好,需要國家相關部門、醫藥企業及兒科專業人才的緊密溝通交流及合作,未來可以朝著以下幾點努力:
(1)在國家政策層面,兒童藥法規體系還不夠完善,目前政策大多集中在鼓勵研發端,實際上,兒童藥的發展需要在藥品生命周期各個環節同時進行政策發力[3]。如借鑒美國通過立法強制進行兒童藥物研究,企業提交新藥申請時,必須提供兒科臨床研究計劃群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資料;借鑒日本實行獨特的藥品定價制度對兒童藥研發進行價格激勵,比如對兒童藥進行價格加算[3]。
(2)從研發資金的支持上,加大對兒童用藥研究的資金扶持力度。如成立“兒科創新藥研發支持基金”、科技重大專項單列兒科創新藥研發支持計劃[4]、企業研發并成功上市一款兒童藥給予一定的獎勵費用等。
(3)從人才培養及平臺搭建上,政府可以加大對現有兒科專業人才的扶持,提高其福利待遇,高校可以進一步深化兒科方向的本科和研究生的培養、單獨開設兒科臨床醫學專業并擴大專業的招生規模,來強化我國兒科專業人才體系的建設[4];同時建議成立專業的兒童倫理委員會及醫院—企業端臨床未滿足需求溝通橋梁,縮短臨床及研發端的時間差。
結 語
總的來說,由于兒童藥的研發難度相較于成人更大,很多藥企不愿意開發兒童藥,導致目前我國兒童藥市場“缺藥”問題相當嚴峻。國家為了保障兒童用藥的可及性,近幾年出臺了各項政策大力支持兒童藥的研發,兒童藥迎來了久違的“春天”。
未來,在臨床未滿足需求及更多兒藥政策的持續推動下,那些選擇在“春天”播種兒藥的企業,也將會在“秋天”收獲兒藥市場的紅利。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22年)》
[2] 李天姿,金彥,唐淑含.某兒童醫院門診超說明書用藥情況調查分析.中國藥學雜志.2022,57(23),2030-2034.
[3] 李新宇,邵蓉,白銘鈺等人.我國兒童藥保障政策文本量化分析.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22年8月第15卷第8期.
[4] 鐘一鳴,張天義,郭文.中美兒科臨床試驗管理的比較研究.中國新藥雜志.2021年第30卷第14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