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翰森制藥發布2022財年年報。年報顯示,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93.82億元,同比下降5.56%,歸屬母公司凈利潤25.84億元,同比下降4.76%。
(相關資料圖)
這是翰森制藥自2016年以來,首次出現營收和凈利潤下滑。同時,這也是其轉型創新藥企后首次創新 藥業務占比超過50%,業績增長邏輯已發生實質性轉變。
創新藥收入占53.4%
在整體業績下滑的同時,翰森制藥的創新 藥業務實現營收50.06億元,同比增長19.1%,創下歷史新高;占收入比例從2021年度的42.3%上升至2022年度的53.4%,首次超過仿制藥業務。
年報顯示,翰森制藥共有6款創新藥獲批上市,其中阿美樂(甲磺酸阿美替尼片)、豪森昕福(甲磺酸氟馬替尼片)、邁靈達(嗎啉硝唑氯化鈉注射液)、孚來美(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恒沐(艾米替諾福韋片)5款已成功商業化的創新藥,直接撐起了翰森制藥的“半壁江山”。
其中,2020年獲批上市的阿美樂無疑是翰森制藥的明星單品,是中國首 個原研的三代EGFR-TKI類創新藥。
另一重磅品種恒沐是首 個中國原研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藥物,于2021年6月上市,同年即通過醫保談判被錄入國家醫保目錄。
除了以上五大創新藥,翰森制藥正在爆發出強大的創新潛力。
2022年3月,昕越(伊奈利珠單抗注射液)獲批,是我國首 款靶向CD19的單抗藥物,也是我國首 個且唯一的NMOSD醫保用藥,預計將成為翰森制藥新的利潤增長點。
2022年5月,自主研發的創新藥培莫沙肽注射液上市申請獲國家藥監局受理,有望在2023年獲批,成為首 個國產長效EPO藥物,預計未來將逐步替代短效制劑,市場潛力巨大。
除此以外,目前翰森制藥還有超過30個處于臨床不同階段的創新藥項目正在開展超過40項臨床。從翰森制藥的研發管線進度來看,未來每年有望有8-10個IND申請,2-3個NDA申請;預計到2025年將上市超過15款創新藥,創新藥收入占比超過80%。
3年18項BD布局
差異化管線
仿制藥起家的翰森制藥,擁有強大的創新藥研發管線,一方面來自自主研發,另一方面多元化的BD戰略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自2019年以來,翰森制藥就積極通過外部合作來拓寬管線,3年內達成18項BD合作,既有已成熟的創新產品,又有早期高差異化的項目。
2022年,翰森制藥在BD方面的表現依舊搶眼,先后5個BD項目,總總金額高達9.6億美元。
除了布局已有概念驗證的創新產品和高差異化早期項目標機會,翰森制藥BD的另一個重點方向是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發體系和創新平臺。
2021年10月,翰森制藥先后以總金額超4.5億美元及16億美元,與OliX Pharmaceuticals、Silence Therapeuticsplc達成戰略合作,分別獲得了利用GalNAc-asiRNA技術平臺、mRNAi GOLD平臺開發小核酸候選藥物的權利,強勢布局siRNA研發領域。
在AI制藥方面,翰森制藥于2021年7月與北京望石智慧就AI輔助藥物發現建立合作,2022年7月進一步擴大了在AI賦能藥物早期研發領域的戰略合作關系。
在全球化、多元化創新戰略的驅動下,翰森制藥通過BD合作,布局了包括siRNA、ADC、融合蛋白、單抗、雙抗等國際前沿新藥技術領域,成為其創新轉型的新動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BD項目的推進,與之對應的里程碑付款也將逐步達成,2022年翰森制藥的BD費用(含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約2.92億元,略低于2021年的3.74億元。
轉型創新藥
是標準答案?
近年來,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國家醫保談判日漸常態化,傳統仿制藥企利潤越來越薄。與此同時,體量小很多的創新藥企卻能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這讓大多數仿制藥企開始謀求向創新藥企轉型。
成立于1995年的翰森制藥,以仿制藥起家,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擁有上市藥物近五十款,其中包括奧氮平片、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注射用鹽酸吉西他濱等年銷售額超10億元的首仿藥品。
藥品集采后,為抵消集采帶來的影響,翰森制藥將戰略重心向創新 藥業務轉移。從其年報中也可以明顯發現,集采、仿制藥等字眼并未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大篇幅地強調創新 藥業務。
2021年,翰森制藥創新藥收入占比從2020年的18%迅速提升到42.3%;2022年,創新藥占收入比重一舉超過仿制藥業務,成功實現轉型。
然而,仿佛被命運捉弄,就在創新 藥業績首次超過仿制藥業務的2022年,翰森制藥的營收和凈利潤卻雙雙首次下滑。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翰森制藥將其歸結于疫情。但究其直接原因,在決心徹底轉型的一刻就已埋下。
首先,由于將主要資源投入創新藥中,傳統仿制藥業務停滯不前,雖然也有多款高端仿制藥獲批上市,但在集采壓力下,仿制藥業務明顯拖了業績的后腿。其次,轉型創新藥意味著高額的研發投入,研發支出從2018年的8.81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7.91億元,翻了一倍,2022年因疫情研發支出有所減少,但也達到了16.93億元。此外,新藥上市需要建立銷售團隊、新產品推廣、從零開始市場培育,這同樣需要投入大量的銷售費用。2020年-2022年,翰森制藥的銷售費用分別為31.03億元、34.28億元及35.5億元,遠超研發費用,且上升趨勢明顯。在當前創新藥“內卷”加劇,熱門靶點扎堆的背景下,做創新藥已經不再是高投入高回報,大量創新藥研發可能血本無歸。
其實,藥企并非只有轉型創新藥一條路。在美國成熟的醫藥市場,老百姓用的藥絕大多數都是仿制藥,只有不到20%是創新藥。而在中國創新藥的數量占比不到5%,雖然增長空間很大,但滿足基礎病治療仍主要依靠仿制藥。
以仿制藥暴利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仿制藥以量取勝,以低風險、低投入獲取相應的回報。因此,沒有強大研發創新能力的傳統仿制藥企其實沒有必要強行迎合資本市場,孤注一擲一定要做創新藥,仿制藥、創新藥雙輪驅動或許是更優的選擇。
從翰森制藥的角度,得益于已上市創新藥的出色表現,翰森制藥順利度過了從仿制藥企向創新藥企轉型的空檔期,憑借巨額的研發投入和外部合作,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從傳統仿制藥企向創新藥企的華麗轉變,無疑是成功的。
未來,隨著后續密集的管線推進,一旦出現兩三款爆款產品,翰森制藥將實現質的飛躍。
參考資料:翰森制藥官網、年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