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家庭中的舅權突出有哪些待遇?
普米族家庭中的舅權很突出。舅權與父母等同,每年外甥要去舅父家拜年,甥兒女13歲行穿褲子、穿裙子禮后也要去拜見舅父,舅父要贈給衣服、飾物以至大牲畜。舅父對甥兒女的婚姻有權干預,特別是甥女,舅家有迎娶的優先權。出嫁的婦女死后要先向舅家報喪,舅父披著白氈來吊,婿方要屈意奉承。普米族的母系家庭只存在于實行走婚的幾個村寨,是由同一始祖的后裔組成的。親兄弟姐妹屬于同一個家庭,如果沒有分開居住,姐妹的子女仍然是屬于同一個家庭。由于是走婚,母系家庭中不包括本戶男女成員的配偶,他(她)們的配偶都住在各自的母親家。姐妹所生的子女是這個家庭的繼承人,而兄弟與其阿注所生的子女不屬于這個家庭的成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和家庭,而生身父親卻是“局外人”。母系家庭的家長一般是由母親或長姐擔任。她是家庭的核心,受到全家的敬重。在母系制下,阿注婚所生的子女,只屬于母親。按傳統習俗,男子無撫養兒女的義務,但有撫養甥兒女的責任。在母系制下,兒童并不屬于母親個人,而是屬于母親的整個家庭,他(她)們都是家庭的繼承人,將來也要贍養所有的長者。舅舅則把甥兒女都看成是自己的親骨肉。
普米族的婚姻有哪些傳統風俗?
普米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為主。新中國成立前,普米族實行氏族外婚。選擇配偶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婚優先婚配。結婚年齡較早,女子15歲、男子18歲多已完婚,或者在男女13歲舉行成丁禮后結婚。普米族通婚的雙方,有三代續娶的風俗,稱為“親三代”。指腹為婚、幼年定婚較普遍。各地普米族的非姑舅表婚一般要經過求親、敬鍋莊、擇日、行婚禮等幾個步驟。選定對象后,男方向女方家說明意圖,如征得女方家族同意,男方家長便請媒人攜帶禮物去女方家說親。女方召集家族長輩與男方見面,由女方打開男方帶來的定親酒祭鍋莊,敬長輩,暢飲后確定親事。訂婚后,經議聘、過小禮、逢年過節雙方互贈禮品,雙方家庭來往密切。男方到預定完婚的年份到女方家求婚,對方同意后,多在冬閑的雙月擇良辰吉日舉行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