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最近醫藥行業上上下下對基藥有點迫不急待了。相關企業準入緊盯主管部門的動向,是臨床綜合評價座談也好,還是實地調研醫院也好,部分企業總能按圖索驥,尋找線索,這種對基藥的渴求心情,相信大家都十分理解。
從政策角度,對基藥的管理也愈發規范。今年2月初,國家衛健委發布了《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操作手冊(2023版)》。與2022版相比,新版手冊對其中部分指導文件、術語定義等進行了更新和細化。其中,對比2022版,手冊提到 “基本藥物采購品種數占比”由以前的考核醫院“配備使用”的全部基本藥物品種總數,改為考核年度醫院“使用”的全部基本藥物品種總數。從“配備使用”到“使用”,更強調了一個實際落地的執行環節,力圖解決以往備而不采、備而少采的詬病。
都說基藥是熱門,不進基藥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尤其是對于很多中成藥來說,業內一直都有這個印象。而官方數據看似也是能夠佐證基藥的作用,國家衛健委醫政司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基本藥物采購品種數占比為42.59%,較2020年提升0.70個百分點;國家集采中標藥使用比例為75.67%,較2020年增加10.25個百分點。
但是,據全國合理用藥監測辦公室數據顯示,2022年,國家基藥全國樣本醫院中西藥用藥金額占中西藥用藥總金額的25.4%(這個占比著實讓人大跌眼鏡,業內一片基藥熱,臨床用藥卻是來了一個強烈反差),同比下降0.9%百分點。
化藥方面,基藥用藥金額占化藥總金額24%(這個占比著實不多),同比下降1.4%百分點(應與集采、抗菌藥限制使用、合理用藥目錄有關),年均復合增長率-1.6%,非基藥是基藥用藥的3.2倍(化藥的空間還是有的)。三級比二級醫院用藥份額低6.3%,年均復合增長率高0.4%。
中成藥方面,基藥用藥金額占化藥總金額35.2%(中成藥相對化藥占比要強很多,但也不是非常理想),同比增長2.2%百分點,年均復合增長率13.2%(中成藥相對增速要快一些,與國家提倡中醫藥發展、疫情等因素有關),非基藥是基藥用藥的1.8倍(還有有點吃驚,沒想到這么多)。三級比二級醫院用藥份額低6.6%,年均復合增長率低0.5%。
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企業和很多臨床一線醫院對基藥的認識,有重合的地方,從986的配備使用要求來看,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二級公立醫院、三級公立醫院基本藥物配備品種數量占比原則上分別不低于90%、80%、60%”。但數據不騙人,殘酷的現實告訴大家,進了基藥,基藥的占比也沒有強多少,基藥占比竟然只有25.4%的現實,仿佛告訴企業,進了基藥,并不代表就是迅速起量,反而,從“配備使用”到“使用”的強調,更是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大量基藥仍然躺在庫房中,甚至入院無門。以大熱的化藥來看,非基藥是基藥用藥的3.2倍,是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化藥進不進基藥,真不是決定性的,就算是大批量的老藥新作中成藥,非基藥是基藥用藥的1.8倍的現實,其實也告訴大家,道路千萬條,全國醫療機構這么多,非基藥的空間仍然比基藥大得多。
當然,今年基藥擴容的幅度將會超出以往,可以以千為基礎,再向上聯想。但醫療機構怎么看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基藥,之于區域差異,南北使用不一樣。之于品類差異,中西藥使用不一樣。之于經濟差異,各地要求不一樣。同樣的化藥可能在東部做得風生水起,到西部可能就會舉步維艱。同樣的中成藥可能在北方已經起勢明顯,在南方就不會怎么受待見。
說來說去,不要指望進了基藥就快速上量,作為一個準入目錄,一旦放開后,你可以理解大家都進了,其實也可以理解大家都沒進。關鍵把產品的價值提煉好,該做的藥物經濟學、循證認真做,真的,進不進基藥,平常心即可。另外,現實告訴我們,沒有進基藥的品種,仍然活得很多的有大把,這與是不是基藥無關,這與品種價值、研發二次投入、醫學豐富、學術營銷有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