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0日,開年股市開盤首日,伴隨著昨日(1月29日)先聲藥業產品先諾欣與君實生物子公司產品民得維被批準附條件上市,迎來了新動態。昨日醫藥圈里,這兩則藥物上市的消息,著實實現了刷屏。
圖源 藥監局
【資料圖】
兩家公司股票都是先拉后跌,截止中午收盤,君實生物跌幅3.25%,先聲藥業跌幅0.38%。
圖源 騰訊自選股
看上去特別奇怪。新藥研發上市,理論上每次過關都有紅利吃,這次真到收獲季節了,卻早已不被看好?似乎一上市,號召力也就到頭了。估計很多從業者心底都在揣摩,“信(新)仰(藥)還有沒有號召力?研發上市還有沒有號召力?”
其實昨天就有人談論這個話題:新藥上市了,也就走到頭了。倒不是說所有藥品都會有這個結局,新冠藥物太特殊了。我們從新冠元年到新冠三年,尤其是第一年,可謂眼巴巴的盼疫 苗、盼新藥。三年里,撐不住的患者走的也很多。我們從初期的每次臨床獲批都能收獲一波好感,到現在各界無動于衷,甚至還有點麻木。著實印證了一個規則,起步時會有過高的期待,從而產生泡沫,導致一部分人對希望破滅,繼而靠行業人士的繼續推動,再穩定輸出。
現在的狀態是,一部分人對藥品的希(需)望(求)消失了。如果是常規藥物,比如抗腫瘤藥等等,那么這個階段會很容易度過。但新冠的流行與終止,似乎并未與人的預期相吻合。預測的新年大流行,沒有出現。似乎真的成為一個一過性疾病,來源不明,去的也神秘。
這就使得研發收益變得極其不可預測,就像前段時間有新冠疫 苗企業表示,常規疫 苗賺的錢,還不夠新冠疫 苗虧的多。而如今,新冠藥物也走到了這一步。這種改變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的認知。就像前段時間布洛芬,還有后面的輝瑞P藥、國產阿茲夫定片等等一系列新冠產品,前期的瘋炒加備貨,讓一些中間商,乃至黃牛賺得盆滿缽滿。隨后迅速失去大規模需求,一些出的晚的,直接砸手里,售價哪怕和進價一樣,也不容易賣掉。畢竟正規渠道已經開放,也就失去了鋌而走險賺快錢的機會。大浪襲來,全是勇士,潮水褪去,一地褲衩。
醫藥市場的投資商與合作商不同,后者是長期買賣,我們要的是效能和維護渠道;前者更像是一錘子買賣,養肥即拋,不留一絲猶豫。即使我們經常說,上市后還有再評價療效的風險,何況這個還是附條件上市,所以風險會更大。但真的只是因為效能風險嗎?未必。
來得晚了,和沒來,一樣痛苦,甚至前者會更痛苦。因為你眼睜睜見證市場的萎縮,競爭對手的攜款撤退,卻毫無辦法。當然,從民眾健康及國民安全考慮,藥物研發,即使來得晚,也要來,因為這代表著研發實力的保障。大批量民眾用藥,只仰仗進口是萬萬不可的。哪怕晚、哪怕慢,都要走自己開發的道路。就算很多藥物研究可能會面臨中止被封存,但這種封存不等同于銷毀。在前人基礎上做研發,要比重走新路更快捷。
此外,諸如天花這類的治療藥物,一些軍事大國都會有備貨保障,為的就是以防萬一。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市場銷售量,與藥企實際的生產產能未必劃等號,有些利潤是比較隱蔽的。
國際貿易的流通使得很多藥品能全球供應。但作為購買方,永遠不要把自己視為上帝,要有隨時受制于人的危機感。畢竟貿易的產生,本身就是依賴于物品過剩,當藥物不足,或者其他影響疊加時,生產方才是真的上帝。沒人知道后面是否還有類似的新冠病毒產生,打提前量研發,絕不是杞人憂天。給研發企業充足的信心保障,才是下次風險來臨時的堅實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