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無疑是魔幻的一年。高度不確定的外部環境,疊加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讓國內生物科技行業集體陷入焦慮。“出海”一詞比以往更加頻繁地被提及。
不過,盡管海外市場足夠廣袤,但能否順利站穩腳跟卻是另外一回事。畢竟國內國外市場存在巨大差異,這令徘徊在出海十字路口的中國生物科技企業既興奮期待,又陌生惶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所有人都清楚,去到海外更成熟的市場,勢必要去適應各種規則,這并不輕松。但令人沒想到的是,最 先給它們迎頭一棒的,不是FDA的“刁難”,也不是大藥企的圍追堵截,而是大國博弈。
1月26日,美國生物科技公司F-star股價大跌26%。大跌的導火 索是,有媒體報道因為監管因素,其被中國生物制藥并購之旅充滿荊棘。
雖然F-star和中國生物制藥的聯姻結果如何還有待時間揭曉答案,但雙方合作被不斷延期的歷程,我們依然能夠窺探中國藥企跨界并購的難處。
中國生物制藥的經歷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新的難題,且企業們幾乎無計可施,只能不斷周旋再周旋,延期再延期。
因為,這早已超出“商業”范疇。
/ 01 /
走到出海并購的十字路口
在藥企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并購與原始創新一樣重要。
回看美國大藥企的誕生史,就是一部合并與收購史。典型如羅氏通過收購基因泰克,獲得了腫瘤領域的“三駕馬車”。
如今,許多有影響力的藥物,比如默沙東的K藥、艾伯維的Humira,若當初沒有被合并、收購,可能不會取得今日之成績。
這并不奇怪。BigPharma缺的是新產品,不缺錢和商業化能力,而不缺新產品的Biotech缺的則是資金和商業化能力。恰好二者完 美互補,因此頻頻攜手也就不足為奇。
在這方面,國內醫藥市場也不會是例外。對于國內藥企來說,出海并購也將是必經之路。
畢竟,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全球生物科技行情下行,很多藥企優秀管線的價格已經降到了合理區間。尤其是不少海外Biotech,估值要比國內Biotech低不少。此時,選擇購入一些質地優秀的資產,無疑是一筆劃算的生意。
很顯然,不少藥企也發現了這個機會,中國生物制藥正是其中之一。2022年6月23日,中國生物制藥宣布斥資1.61億美金收購F-star。
F-star不僅擁有多個雙抗管線,并且擁有頂級藥企管理經驗的高層,另外還包括看似強悍的技術平臺,吸引了強生、阿斯利康等眾多頭部藥企與之合作。
更重要的是,中國生物制藥提出收購之時,F-star賬上現金接近7000萬美金,扣除所有負債后的凈現金超3000萬美金,這意味著F-star的技術、管線估值約為1.3億美金,不到10億人民幣。
對比國內主打me too管線都動輒數十億估值的Biotech,中國生物制藥的這起收購顯然十分劃算。
可以說,跨境并購是不少國內藥企拓寬管線,最方便快捷,也極具性價比的選擇。也是因此,不少國內玩家紛紛到海外撿漏。不過,目前來看這條路似乎沒有那么好走。
/ 02 /
不斷被延期的F-star收購案
去年年中,中國生物制藥打響了中國藥企跨境并購的第一槍。但所有人猜對了開頭,卻很難猜到劇情的走向。
6月份,中國生物制藥與F-star敲定并購方案后,一波三折,至今尚未成功。跨國聯姻之路,卡在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這邊。
CFIUS是負責審核美國對外并購交易的機構,它有權以國家安全為理由,阻止外國公司投資美國公司。
此前被CFIUS 阻止的交易主要涉及計算機系統、半導體和其他電子產品,尚未出現將化學或制藥相關技術列為受CFIUS 審查影響的類別。
但在9月15日,拜登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就CFIUS在審查并購交易時,應考慮的風險因素給予了指示。
其中,一項風險因素是:特定交易影響美國國家安全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得,包括但不限于微電子、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量子計算、先進的清潔能源、氣候適應技術。
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領域如今赫然在列,意味著CFIUS管得越來越寬。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生物制藥與F-star的聯姻充滿波折。
在正常情況下,如果CFIUS因確定沒有未解決的國家安全問題而拒絕調查,CFIUS需要在45個交易日內作出批準的決定。若非如此,則需要延長審查的期限。
11月1日,F-star撤回此前的并購提案后,重新向CFIUS遞交了新提案。這也意味著,雙方的并購已經受到了CFIUS的窗口指導,并作出相應的更正。
然而,新提案胎死腹中。12月5日,中國生物制藥宣布對F-star的收購期限延長至12月16日;12月19日,中國生物宣布延期至12月30日。
就當所有人認為,這項合作即將順利推進之時,CFIUS出面了。12月29日,CFIUS發布臨時命令,宣布該交易審查期限將延長至2023年1月31日。
原因或許在于,CFIUS擔憂國家安全。2023年1月26日,外媒報道,中國生物制藥正在與CFIUS積極討論,希望消除CFIUS的擔憂。
正是受該消息影響,F-star股價大跌。對于中國生物制藥來說,不管結果如何,這起并購案都足夠波折。
也有人早早放棄掙扎。就在拜登政府簽署縮緊生物制藥跨境并購的政策后三天,凱萊英便宣布因為監管因素,其收購Snapdragon公司拓展海外業務的計劃流產。
無論如何,對于國內生物制藥企業來說,若美國對于跨境并購的政策收緊,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 03 /
中國創新藥長期繁榮不變
醫學無國界。從人類健康及臨床需求出發,藥企的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本身就應該是全球性的,并不應該受地域、政治因素的影響。
當然,凡事總有兩面性。換個角度來看,美國政策的收緊也不全是壞事。
一方面,美國跨境并購的政策收緊將倒逼中國創新藥的進步。
從國外引入優秀管線的渠道減少,勢必需要考驗創新藥玩家的自研能力。而這,或許將倒逼國內創新藥企的優勝劣汰。不具備創新藥研發能力的后退,反之則不斷向前。
事實上,我國不少創新藥的研發進度已經走在全球前列,對于海外的依賴在逐漸減弱。
另一方面,跨境并購的收緊,也將促進國內的并購生態趨于成熟。
既然不能跨境收購,那么手中不缺錢的大藥企自然會到國內尋找優質標的,這將促進國內的并購生態趨于成熟。
事實上,國內大藥企與國內Biotech珠聯璧合的例子也在不斷增多。
總的來說,能夠通過撿漏海外藥企加速中國創新藥的發展自然是最 好的。而若是這條路被堵住,也不會改變中國創新藥一路向前的既定軌跡。
創新驅動,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