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22年,生命科學服務并購潮持續升溫,從總體上看,全年并購行業比以往更加火熱。前有制藥巨頭輝瑞分別以54億美元和116億美元高價收購Global Blood和Biohaven,后有安進278億美元收購Horizon,都是動輒十億百億的大手筆。
(相關資料圖)
而二月之初,一樁新的巨額并購交易正在發酵中,或將打響2023年并購第一槍。
據行業知名媒體Fierce Pharma信息,“并購巨頭”丹納赫近期表示有興趣以“相當大的溢價”收購CDMO大佬康泰倫特。
圖片來源:Fierce Pharma
康泰倫特的收購價值何在
彭博社報道,康泰倫特方面對這一收購計劃的回應尚不清楚,而且該樁交易也并非迫在眉睫。康泰倫特的股票在2月第一周周一便上漲了22%,根據2月第一周的收盤價,該公司的市場價值約為100億美元。
康泰倫特股價漲跌不定
作為最大的生物制藥合同制造商之一,康泰倫特在幫助Moderna、阿斯利康和強生生產COVID疫 苗時賺到了一桶不小的金。從大流行開始到2021年,康泰倫特的股價翻了一番。
但隨著對疫 苗的需求下降,康泰倫特的股價也出現了下跌,近日已跌至大流行前的水平。
股價下跌一定程度上歸因于業務前景的惡化。康泰倫特發布報告稱,在去年6月至9月的三個月里,在剔除并購和貨幣波動的影響后,營收同比下降了1%。對此,康泰倫特在去年11月將2023年上半年的預計營收額下調了3.5億美元。
康泰倫特陷入困局
隨著全球防疫政策的調整,康泰倫特也面臨著一些困境。2022年11月30日, 康泰倫特在馬里蘭州、德克薩斯州和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的主要制造廠裁員約600人。而在今年1月15日之前在德克薩斯州的細胞治療機構裁員77人。
2020年,Moderna與康泰倫特布盧明頓工廠簽訂疫 苗生產協議,成為新冠疫 苗主要制造商。
而在去年11月,據報道,由于布盧明頓工廠的制造問題,數百萬 Moderna 新配制的 COVID-19 疫 苗加強針遭扣留。
此前,FDA因在康泰倫特生產的小瓶中發現了雜質,相繼對布盧明頓工廠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工廠進行檢查,曝出多項設備質量及操作問題。
丹納赫為何盯上康泰倫特
家大業大的丹納赫
作為收購方的丹納赫,近日公布了其2022年的全年業績。全年營收同比增長7.0%,高達315億美元,非GAAP核心營收增長9.5%;經營現金流為85億美元,非GAPP自由現金流為74億美元。這一串串數字再次彰顯了其強勁的業務實力。
素有“并購頂流”“診斷帝國”“精益管理大師”之稱的丹納赫,業務涉及生命科學、醫學診斷、水質管理和產品標識四大板塊。自2005年收購Leica Microsystems組建了生命科學部門,陸陸續續開始擴張其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并購宏圖。
康泰倫特的CDMO實力
丹納赫的生命科學業務涉及基因組學耗材、基因及細胞療法等等,但未涉獵CDMO商業化外包服務。而康泰倫特便是這一領域的龍頭企業,是全球領先的藥物、生物制劑、基因療法和消費者健康產品先進給藥技術和開發制造解決方案提供商、世界領先的臨床試驗供應服務商,擁有85年的行業服務經驗。
從上述年報數字看,丹納赫是有這個收購實力的,加之自身也在加碼基因療法投入,如若將康泰倫特收入囊中,一方面勢必為自己的基因療法力量建設添磚加瓦,另一方面,也為跨界臨床供應領域搭了一把梯子。
如日方升的CDMO市場
如果說丹納赫起意收購康泰倫特是看重康泰倫特的CDMO業界實力,倒不如說丹納赫看好CDMO的未來市場前景。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CDMO行業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研究報告看,得益于全球研發支出平穩增長、CDMO外包行業滲透率逐年攀升和CRO/CDMO行業自身技術模式升級,行業整體保持高景氣度。
另外據預測,中國CRO市場規模2023年可達214億美元,2018-2023年復合增長率29.6%;中國CDMO/CMO市場規模2023年可達85億美元,2018-2023年復合增長率達28.9%;研發外包服務市場規模占醫藥研發支出的比例由2014年的32.6%增至2018年的37.2%,2023年預期將增至48.0%。這一串串積極向上的數字,足以表明丹納赫的收購意圖并不是冒險之舉,而是謹慎思考后的決策。
結 語
這筆百億交易如若一拍兩合,勢必將掀起業界一陣轟動。丹納赫雄厚財力與康泰倫特強大且成熟的技術服務強強聯合,可能會使得丹納赫跨界之路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或許也是遞向康泰倫特的一根救命稻草。能否成功還是一個未知數,但十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