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有沒有創新藥市場?
(資料圖片)
過去兩年,在醫??刭M、創新藥內卷的大背景下,市場上出現這樣一種聲音:創新藥邏輯已變,高額的成本對應有限的支付市場,中國已經沒有創新藥的商業化下半場了。
考慮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市場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國內企業爭相將海外戰略付諸實踐,加速全球化進程。
但根據跨國大藥企在中國的表現,我們發現國內創新藥市場,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2022年,阿斯利康、默沙東、賽諾菲、羅氏制藥、諾華、諾和諾德、禮來七家跨國大藥企的中國區收入,合計為242.5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648億元。
另外,IQVIA數據顯示,中國藥品支出從2013年的930億美元上漲到2022年的1660億美元,其中,2022年創新藥占比為28%。但目前創新藥市場的主要份額,仍然被外資占據。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雖然有著醫??刭M的極大壓力,但中國市場仍然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只要足夠“彪悍”,醫保并不能完全決定一款創新藥的命運。
而在醫保談判、內卷的壓力之下,那些跨國大藥企仍能在國內淘到金子的原因不外乎兩點,產品表現足夠強,以及商業化能力足夠強。
回到國內來說,如果沒有這些核心能力,創新藥玩家不管去到哪里,日子都不會太好過。
/ 01 /
7家跨國藥企,
分食千億創新藥市場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內創新藥企玩家都把出海作為共同的目標。不管是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信達生物這些新銳玩家,還是恒瑞醫藥、中國生物制藥這些老玩家,都踏上了出海的道路。
仿佛只有到海外去,到藥物不限價、沒有醫保談判的美國市場去,國內創新藥企才有未來。
但根據跨國大藥企交出的2022年中國區業績,我們發現,實際上中國的創新藥市場天高地闊。只不過這一廣闊天地,主要被外資占據。
當前,全球頂級大藥企均已公布2022年財報。其中,阿斯利康、默沙東、賽諾菲、羅氏制藥、諾華、諾和諾德、禮來七家大藥企披露了中國區的收入,合計為242.5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648億元。
其中,盡管收入首次下滑,但阿斯利康中國仍以57.9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94億元,穩坐跨國藥企在中國區的頭把交椅。
2022年七家藥企中國區收入
394億元是什么概念?這么說吧,阿斯利康中國區一年的收入,可以碾壓一眾國內創新藥新老玩家。
鑒于不少國內藥企還未公布2022年業績,我們以2021年數據作為參考。2021年,中國創新藥領域的老大哥恒瑞醫藥全年營收為259億元,與阿斯利康足足相差了135個小目標。
如果拿創新藥企和阿斯利康對比,差距更為懸殊。2021年創新藥企中收入最高的是百濟神州,全年收入40億元。不過,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國內創新藥正式邁進商業化階段的時間尚短。
但如果仔細觀察海外大藥企中國區的表現,你會發現,醫??刭M并不是壓制創新藥商業化的決定性力量,最終決定一款藥物商業化高度的,還是藥物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滿足了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無論在哪一個市場,創新藥的生態系統遵循叢林法則,好產品永遠是硬通貨。
/ 02 /
好產品才是硬通貨
好產品,是制霸中國創新藥領域的必殺技。這一點,我們從海外大藥企的財報中也能窺探一二。
比如默沙東。2022年,默沙東在中國區營收達到51.02億美元,同比增長20%。其中,給默沙東業績帶來主要增量的,就是HPV疫 苗。默沙東在財報中提到,2022年四價/九價HPV疫 苗銷售額增了6%。而這些需求主要來自美國之外,尤其是中國。
事實上,不止在國內,全球范圍的百億美元的HPV疫 苗市場,也基本由默沙東一人獨霸。國內沃森生物、萬泰生物獲批的HPV疫 苗均為二價HPV疫 苗。而預防效果更為廣譜的四價及九價HPV疫 苗,全球范圍內,獲批上市的只有默沙東一家。
回到國內來說,市場對于HPV疫 苗的需求仍然在巨大。就在1月29日,默沙東再次與智飛生物簽下1000億元大單,其中主要產品就是價值980億元的HPV疫 苗。未來,隨著HPV疫 苗的不斷放量,默沙東很有可能頂替阿斯利康,成為中國區的下一個老大。
諾和諾德同樣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案例。
雖然在集采影響下,諾和諾德的胰島素收入同比下滑22%,其中,門冬胰島素的銷售額從2021年的13.29億美元下降到了2022年的10.74億美元。
但是,2022年諾和諾德中國區銷售收入仍然達到162.09億丹麥克朗,約合22.69億美元,同比增長1.2%。
這背后的主要功臣就是GLP-1受體激動劑,GLP-1類產品銷售額增長,一定程度上對沖了胰島素銷售額的下滑。
拿諾和諾德GLP-1受體激動劑司美格魯肽來說,在中國上市第二年,司美格魯肽就賣出了21.96億丹麥克朗,約3.07億美元,增長超過600%。
諾和諾德中國區收入
復盤這兩家大藥企在中國區的業績增長,都是以一款表現過硬的產品為基石,從而帶動藥企的整體業績上升。
這些大藥企在中國的經歷,再次告訴我們,如今的創新藥市場早已進入了產品為王的時代。那些真正具有臨床價值、針對患者未滿足臨床需求的產品,命運不會受困于醫保和內卷。
/ 03 /
商業化能力成“壓艙石”
當然,好的產品固然重要。但很多時候,一款好的產品可遇而不可求,也并不是所有的藥企都能有源源不斷的好產品。
這就對藥企的商業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藥企商業化能力足夠強大的時候,也能彌補產品創新方面的短板。
阿斯利康便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阿斯利康的中國區收入已經連續多年位居跨國大藥企之首,但翻看阿斯利康的財報,我們不難發現,支撐其業績的產品并非一些“獨家品種”。
比如,三代EGFR-TKI奧希替尼是阿斯利康腫瘤領域的主要產品,2022年其為阿斯利康帶來54億美元的營收。
這一藥物并非阿斯利康的獨家品種,僅在國內同一靶點產品就有艾力斯的伏美替尼、豪森藥業的阿美替尼上市。
并且,在臨床試驗中奧希替尼的療效并未與其他產品拉開很大差距。但在銷售情況上,2022年上半年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奧希替尼收入91億元,而伏美替尼全年收入不過8億元。
三代EGFR臨床數據對比
再比如糖尿病領域,達格列凈為阿斯利康帶來了43.81億美元的收入。
國內糖尿病領域的競爭相當激烈,已有卡格列凈、恩格列凈、艾格列凈多款產品同臺爭霸。
那么,阿斯利康是如何依靠這些非獨家產品支撐中國區第一地位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這些產品的先發優勢,另一是阿斯利康的商業化能力過硬。
可以說,阿斯利康幾乎是國內商業化能力最強的外企,其銷售人員規模曾一度超過2萬人。人海戰術下,阿斯利康中國區的銷售額一路高歌猛進。
盡管近年來在醫保、集采的壓力下,阿斯利康中國區銷售額增長趨緩,但其強大的商業化能力仍然不可否認。
而在加強商業化能力的同時,阿斯利康也在不斷尋找新產品。比如其和第一三共合作研發創新ADC藥物DS-8201,已經在國內申報上市。
總而言之,創新藥競賽中產品為王很重要,但在國內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商業化的地位同樣難以撼動。
創新藥的競賽規則說來并不不復雜,要么就是拼藥物實力,要么就是拼藥企商業化能力。國內藥企要想日子過得舒坦,兩項技能總是要掌握一項的。
否則,即便選擇出海,挑戰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