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盛博藥股價的持續閃崩,讓束之高閣的新冠中和抗體概念股又重回聚光燈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與“新冠概念股”過山車般起伏不同,曇花一現的中和抗體概念似乎江河日下的態勢不可逆轉。
隨著新冠口服治療藥物的百花齊放,似乎再也沒有留下空隙讓中和抗體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新冠中和抗體的未來,在哪里?
圖1 騰盛博藥股價走勢
圖片來源:百度股市通
曾經百億高光,
目前全線敗退
時間回撥至2020年,疫情不確定性帶來的旺盛需求、多管齊下的治療策略以及百花齊放的創新研發,帶動了整個新冠治療產業鏈概念板塊的上漲。
在第一道防線新冠疫 苗始終無法有效阻隔疫情的快速傳播,而新藥口服“特 效藥”又遲遲不見蹤影的局促背景下,新冠中和抗體的高光時刻閃耀登場。
顧名思義,中和抗體便是能發揮中和作用的抗體。
作為一種RNA病毒,新冠病毒主要利用S蛋白,具體地說是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域(RBD),與人體細胞表面受體ACE2結合,進而突破細胞屏障,實現其在人體的復制、傳播和感染。
而新冠中和抗體的存在,就是致力于切斷上述過程,一旦病原體不能繼續感染細胞,疾病進展就會得到控制,而剩余的病原體也會被機體慢慢清除,最終達到治愈。
與疫 苗和口服治療藥物相比,中和抗體藥物的研發周期要短得多。如果一切順利,8-12個月就有望研發成功,甚至可能更快。
趕在疫情結束之前,多家跨國藥企成功搶灘登陸,而且一上市就成為“印鈔機”。
2021年,再生元新冠中和抗體收入達到75.74億美元,禮來也有22.39億美元……全球銷售額累計超百億美金!
美國FDA先后給6款新冠中和抗體或聯合療法緊急使用授權(EUA),那時候的中和抗體一度被譽為“新冠終結的曙光”。
然而,這個高光時刻,來得快去得也快。
隨著今年1月下旬,僅有的Evusheld也未能幸免,先后獲得EUA的新冠中和抗體或聯合療法,全部叫停,EUA均被撤銷。
至此,一度熱鬧的中和抗體賽道,變得門可羅雀。
表1 被FDA授權及限制的新冠中和抗體統計
在中國,新冠中和抗體的劇本也未能逃脫悲劇的命運。
2021年12月,騰盛博藥的安巴韋單抗/羅米思韋單抗聯合療法獲得NMPA批準上市,成為國內首 個在中國獲批上市的中和抗體,至今也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個。
騰盛博藥的股價,一度突破45港元/股。
然后,還沒正式享受新冠紅利的騰盛博藥,就即將面臨著多款中和抗體療法遭限制使用或撤銷EUA的重大考驗。
期望獲得美國市場“入場券”的念想,終究在口服藥上市的征程中敗下陣來。
騰盛博藥的股價一路“跌跌不休”,接近90%的股價跌沒,目前只剩下6塊多港元。
為何中和抗體會成為明日黃花?
曾經憑借著速度先發優勢“一發沖天”的中和抗體,為何稍瞬即逝?
一方面,正所謂出生決定命運,中和抗體便是如此。
中和抗體主要的作用位點是S蛋白,讓人揪心的是,這個區域是高度可變的。
病毒在持續變異過程中,就能夠逃避抗體反應。
圖2 中和抗體作用示意圖
圖片來源:喀斯瑪商城
躲不過的免疫逃逸,導致大多數中和抗體快速失去戰斗力。
不能只怪中和抗體效力不行,誰讓新冠病毒太“狡猾”。
另外一方面,中和抗體的性價比注定它只是“階段性產物”。
中和抗體的制備過程較復雜,一般需要通過對患者的B淋巴細胞進行單細胞測序,用新冠蛋白的刺突蛋白與細胞相互作用,篩選出高親和力的中和抗體,繼而通過基因工程對抗體進行調整、優化、克隆,以完成中和抗體的篩選和大規模生產。
算下來,得到中和抗體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都不會太低。
這導致中和抗體的產能有限,不能滿足全球抗疫的需求。
產能不足之外,新冠中和抗體的售價也不便宜。
以再生元的中和抗體為例,患者一個療程的費用為2100美元。
騰盛博藥的安巴韋單抗/羅米思韋單抗聯合療法定價也在每人份一萬元人民幣。
如此昂貴的的價格,讓中和抗體目前只能做有錢人的希望,而非人民的希望。
在新冠治療藥物有限的情況下,中和抗體是首選,但在有更為有效、具有更高性價比的注射液和口服藥誕生的情況下,中和抗體的地位就大不如前了。
口服藥上市后,多國的新冠治療推薦指南,也首選口服藥,其次才是中和抗體。
而且,相比疫 苗及中和抗體,口服藥無懼突變,無論病毒如何變異,打擊部位仍然存在,稱得上是“新冠終結者”,完成階段性使命的中和抗體,注定會被淘汰。
熱潮褪去的中和抗體,
路在何方?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有20款中和抗體藥物獲批臨床,國內在研治療新冠中和抗體藥物至少有10款。
上市的新冠中和抗體的窗口期都結束了,其他還在路上的中和抗體資產,諸如邁威生物ABP-300、神州細胞SCTA01、信達生物的IBI314、復宏漢霖HLX70、濟民可信JMB2002等等名字,恐怕也大多淪為這趟前赴后繼“掘金之旅”的分母式存在。
表2 中國企業參與的新冠中和抗體在研管線
壓重注布局中和抗體賽道的企業,該何去何從?是繼續死磕,找到能跟上病毒突變速度的理想抗體?是及早離場,承認曾經的熱血但終歸散場的止損?還是基于自身專長而靈活換道?
MNC已紛紛做出選擇,對于尚在場內的本土藥企也不例外。
Vir Biotechnology公司和多家合作研究機構共同發布在《自然》雜志的科學論文,系統性地探索了多種針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RBD)的中和抗體針對不同類型的冠狀病毒的中和能力,發現了一款“廣譜”中和抗體,它能夠對Sarbe冠狀病毒亞屬(Sarbecovirus)的廣泛病毒種類產生中和效力,有望為設計出更為“廣譜”的中和抗體和疫 苗提供洞見。
“廣譜”的中和抗體不失為一條遷移的路徑,畢竟病毒 性感染帶來的疾病一直是人類心頭的痛。
此外,被動免疫的想法,對其他領域也有指導價值。
以RSV為例,阿斯利康就聯合賽諾菲開發出首 款可廣泛應用于嬰兒群體的RSV長效單抗Beyfortus。面對RSV疫 苗長期缺位,Beyfortus或將實現社會價值和商業化的雙贏。
近年來,科學界對于埃博拉、HIV等疾病的研究中,抗體藥物都顯示出了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新冠中和抗體的基礎有望在新領域賦予加速度。
小結
新冠兇猛,新冠觀念股的造富“鈔能力”驚人,但疫情帶來的終究是階段性紅利。
階段性周期股的宿命,是情緒高點曾經有多瘋狂,最后散場后的一地雞毛就有多么落寞。
無論是中和抗體、核酸檢測、抗原、還是口服特 效藥……
我們無法得知,每一個當紅概念股的明天,會不會是落幕黃花的今天。但是我們可以清晰認識到,醫藥行業原本的生長脈絡,是真正有效解決臨床需求。在合適的時間,有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價格,送達到患者手中。
對于新冠中和抗體的藥企而言,或進或退,所剩的時間都不多了。
面對市場的起伏,該如何浮沉?考驗著企業的眼光與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