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7日,CDE官網顯示,濱會生物自主研發的重組人GM-CSF溶瘤II型單純皰疹病毒(OH2)注射液(Vero細胞)(研發代號BS001)被CDE納入“擬突破性治療品種”公示,擬定適應癥為:經至少二線以上標準治療失敗的不能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黑色素瘤患者(標準治療包括化/放療、免疫治療、基因突變者可經靶向治療;輔助治療結束后6個月內或輔助治療期間疾病進展為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此輔助治療可計為晚期一線治療)。
【資料圖】
圖片來源:CDE官網
01
關于黑色素瘤
在所有原發于皮膚的惡性腫瘤中,惡性黑色素瘤僅占4%,但75%的皮膚癌引起的死亡與其有關,因此,黑色素瘤一度被人們稱為“癌中之王”。在免疫治療的發展歷程中,黑色素瘤免疫治療一直走在發展前列,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伊匹單抗(Yervoy)到納武單抗(Opdivo),再到溶瘤單純皰疹病毒T-VEC獲批用于治療黑色素瘤,眾多免疫治療藥物都被應用于黑色素瘤的臨床研究,黑色素瘤免疫治療也因此成為腫瘤免疫治療領域拓展時的示范模型。
中國常見的黑色素瘤類型跟歐美國家的常見類型差異顯著:肢端型黑色素瘤是中國黑色素瘤患者中最常見的黑色素瘤類型,約41.8%的中國黑色素瘤患者患有肢端型黑色素瘤,而這種類型在歐美患者中只占5%;黏膜型黑色素瘤亦是在中國較為常見的黑色素瘤類型,此類患者占中國黑色素瘤患者的22.6%,而在歐美這一比例只有1%左右。肢端型和黏膜型黑色素瘤與歐美常見的皮膚型黑色素瘤在生物學特性上存在巨大差異,藥物對不同類型的黑色素瘤的治療有效性也大相徑庭。針對黑色素瘤的PD-1抗體治療對于歐美皮膚型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療有效率能達到50%-60%,但是對于中國的肢端型和黏膜型黑色素瘤患者有效率僅達13%-15%。由此可見,針對中國常見黑色素瘤類型的高有效性療法的研發迫在眉睫,新療法的誕生或將改變中國黑色素瘤治療市場格局。
02
關于OH2(BS001)注射液
濱會生物主打候選藥物重組溶瘤II型單純皰疹病毒BS001(OH2)注射 劑運用分子克隆、DNA同源重組等技術,剔除病毒基因組中的神經毒基因、免疫抑制基因,插入免疫增強因子基因對II 型單純皰疹病毒進行改造。敲除神經毒基因使OH2不能在正常細胞內繁殖致病毒,毒力顯著下降,降低藥物副反應,病毒選擇性地在PKR信號通路受損的腫瘤細胞內復制并擴散感染周圍的腫瘤細胞;剔除免疫抑制基因有利于激活抗腫瘤免疫反應;這兩個改造使病毒的溶瘤活性增強。插入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表達序列可誘導腫瘤及其周圍的樹突細胞(DC)前體的分化、增殖和成熟,同時增強DC的抗原遞呈,以激活體內免疫殺傷細胞,有助于誘導局部和全身性抗腫瘤免疫應答。
OH2(BS001)注射液的整體開發思路為:借鑒已上市藥物溶瘤I型單純皰疹病毒T-VEC和G47Δ的改造路線,通過敲除神經毒基因ICP34.5和免疫抑制基因ICP47,插入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確保病毒溶瘤活性并激活免疫的同時,提高成藥性。
BS001(OH2)注射液獲得發明專利授權和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資助,根據動物實驗顯示,重組溶瘤 II型單純皰疹病毒(OH2)注射 劑安全性高,對結腸癌、肝癌、肺癌、黑色素瘤、頭頸部腫瘤等實體瘤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臨床研究結果
2018年6月28日,BS001(OH2)注射液獲得NMPA批準,成為國內首 個以II型單純皰疹病毒為載體進入臨床研究的溶瘤病毒。
2020年1月,BS001(OH2)注射液與多個單克隆抗體產品聯合用藥臨床試驗陸續獲得NMPA批準,率先在國內開展溶瘤病毒 藥物聯合其他藥物治療研究,是國內唯一多適應癥單藥及聯合用藥均進入臨床II期且取得積極數據的溶瘤病毒候選藥物。
2021年8月20日,BS001(OH2)注射液獲得FDA許可開展臨床試驗,成為全球首 個以II型單純皰疹病毒為載體進入臨床研究的溶瘤病毒。
2022年7月28日,BS001(OH2)注射液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認定(ODD),用于治療IIb期至IV期黑色素瘤,成為首 個中國自主研發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認證的溶瘤病毒候選藥物。
圖片來源:濱會生物官網
2022年11月5日,第25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22年CSCO學術年會上,濱會生物重組溶瘤Ⅱ型單純皰疹病毒OH2注射液(BS001)的臨床試驗主要研究者(PI),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郭軍教授在創新藥物臨床研究數據專場做“重組人GM-CSF溶瘤Ⅱ型單純皰疹病毒(OH2)注射液單藥或聯合HX008治療不可手術切除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一項開放的I期研究”的報告,對OH2注射液臨床療效給予了高度肯定。
在進展期黑色素瘤患者接受OH2單藥或者聯合HX008注射液的Ib期臨床研究(CTR20201714)中,初步結果顯示,在單藥組,受試者經OH2注射液治療后,總體生存期延長,臨床獲益明顯;在注射病灶治療后退縮的同時,可觀察到非注射病灶的減小(包括區域及遠處轉移病灶),顯示出了“旁觀者效應”;并且在劑量擴展階段客觀緩解率(ORR)達到36.4%,尤其在接受PD-1治療失敗且疾病分期為III-IVM1a的亞組人群中,顯現了較高療效,ORR可達62.5%。OH2聯合HX008(普特利單抗,2022年10月獲得NMPA批準用于進展期黑色素瘤的治療)亞組也觀察到了初步療效,安全性良好。
03
競爭格局
目前,全球共上市4款溶瘤病毒類藥物,分別是Sia Latima的ECHO-7病毒 藥物Rigvir、三維生物的腺病毒 藥物安科瑞(H101)、Biovex的溶瘤I型單純皰疹病毒 藥物Imlygic(T-VEC)、第一三共的溶瘤I型單純皰疹病毒 藥物Delytact(G47δ)。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目前正在進行的關于溶瘤病毒的臨床試驗超過100個,國內研發溶瘤病毒的上下游企業接近三十家,其中處于臨床3期的共5款,處于臨床2期的共5款。就國內研發的皰疹病毒 藥物而言,進展較快的是濱會生物的HSV-II型藥物OH2注射液、亦諾微醫藥的HSV-I型藥物MVR-T3011、中生復諾健生物的HSV-I型藥物VG161。濱會生物的創始人在英國BIOVEX公司任分子病毒首席科學家,負責研發的“溶瘤I型單純皰疹病毒腫瘤治療注射液(T-VEV,Imlygic),擁有溶瘤病毒 藥物研發的豐富經驗,期待OH2注射液(BS001)為我國及亞洲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帶來更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