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受“醫藥行業風暴”影響,資本市場藥圈動蕩不堪,并隱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上市企業銷售費用受到了關注。
(資料圖)
如今,繼關于全國醫藥領域集中整治工作動員部署視頻會議在北京召開之后,全國各地陸續發布了數十份整治工作的文件,雖從消息面上來看,正面戰場是以醫院方面為主,但醫藥領域資本市場方面的仍多以謹慎對待,關于藥企銷售費用的討論愈發熱烈。
統計2018-2022年A+H上市藥企銷售費用情況,A股上市藥企銷售費用總體上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僅2020年新冠疫情大范圍封控下有所下降。
而整個A股市場中,五年銷售費用總和超100億元的上市藥企有40家之多,超200億的上市藥企更是有9家。排除醫藥流通、醫藥服務類企業,A股與港股“五年銷售費用”最高的藥企分別是復星醫藥與中國生物制藥,數額為447.68億元與483.32億元。
醫藥消費費用制霸,中藥/化藥行業是主力
據有關媒體統計的申萬一級行業銷售費用分布情況,醫藥行業以絕 對優勢登頂榜首,接近第二名通信行業的兩倍。
而針對醫藥子行業銷售費用分布情況,在A股五年銷售費用TOP 100企業的行業分布中,其中化學制藥32家,中藥25家,醫藥商業16家,生物制品8家,醫療器械、醫療服務各5家,醫美1家。
而從醫藥各子行業近五年平均銷售費用情況看來(樣本數據為排名前100企業)。雖然醫藥商業類企業由于其特殊性成為全行業最高,其行業特殊性也決定其銷售費用與其他子行業之間并不具備可比性(銷售費用雖高,但銷售費用率卻是全行業最低),反而是中藥平均銷售費用超過化藥行業,讓人意想不到。
不過,從A+H近五年銷售費用總和TOP 10企業(排除醫藥流通與醫藥服務類企業)來看,化藥行業的企業數卻明顯要高于中藥行業,中國生物制藥以483.32億元的銷售費用總和領先,其次則是石藥集團、復星醫藥、恒瑞醫藥、步長制藥、華潤三九、華東醫藥、白云山、科倫醫藥與健康元。
227家藥企銷售費用率超20%
當然,單純考慮銷售費用必定存在局限性,合理的做法應該是與其營業收入結合,觀察銷售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比例,即銷售費用率,越低的銷售費用率說明其營收性價比越高。
統計2022年A股上市藥企銷售費用率,在“銷售費用”逐年上漲的趨勢下,“銷售費用率”反而有所下降,東方數據Choice數據顯示,從2019年至2022年,醫藥生物行業的銷售費用率已從17.20%下滑至14.02%,這或許主要源于兩票制、集采等一系列限制政策的作用。
不過,拋開整體數據,就企業本身來講,強生輝瑞、默沙東、賽諾菲、葛蘭素史克等跨國藥企2022年的銷售費用率普遍在20%左右,但同樣的銷售費用率,A股市場超20%的上市藥企就多達227家,接近上市藥企數量的一半,更有三家藥企銷售費用率超過100%,37家藥企研發費用率高于50%。
其中,由于亞虹醫藥等藥企目前尚處于市場開拓階段,其營收不具規模(亞虹醫藥2022年營收僅2.61萬元),因此其銷售費用率并不具備橫向對比的意義。排除之下,2022年真正意義上的TOP 1應為邁威生物,其次是盟科藥業、廣譽遠與未名醫藥。并且,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銷售費用率TOP 10名單中化藥與中藥行業不出意料仍是絕 對主力,且其銷售費用率均在60%以上。
近年來,國家系列政策發布,創新成為醫藥發展主旋律,帶量采購的順利實施也促使了藥企進一步降低銷售費用率,而從上述一系列銷售費用數據上可以發現,化藥與中藥是目前醫藥行業銷售費用高的主要集中地。而隨著化藥、中藥集采的進一步推進,預計銷售費用情況或將進一步降低。
總 結
就目前而言,借由多種政策的發布,有關部門試圖從源頭遏制銷售費用的希望充分釋放,具體落實階段的號角已然響起,盡管行業恐慌情緒不難理解,但長遠來看,醫藥反腐對于重塑行業生態,為干凈銷售環境帶來了希望,驅動藥企回歸價值競爭也將起到正向作用,不失為一件好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