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藥研發的角度來看,創新藥企都逐漸明晰發展方向,聚焦有差異化優勢的產品,這影響著研發相關崗位的調整。比如有源頭創新經驗的早期生物靶點立項人才、轉化醫學的人才、BD人才較為搶手;而臨床相關崗位整體的增量有一定收縮,但具備國際化視野的中高端人才仍然搶手。
(資料圖)
醫療器械領域整體來說,包括熱門崗位不及其他幾個領域“卷”。在此趨勢下,各類新興領域的研發類人才及商業化運營人才需求水漲船高。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復合型人才需求旺盛,銷售職能受冷落。在醫療服務領域,康復師、特定科醫生崗位稀缺,運營管理人才薪酬下調約20%。
醫藥研發:
生物統計最受 歡迎,
職業升值率遙居第一
醫藥研發賽道整體回歸理性。
研發人才流動最大的牽引力在于研發管線的調整,聚焦更具差異化的產品,尤其影響臨床人才的發展。
去年,自砍臨床產品管線的藥企會有等比例的人員縮減,或者停止新增招聘;而競爭力較強的Biotech與Biopharma,隨著臨床產品走向關鍵階段,臨床相關崗位迎來擴編;CXO公司則是基于項目BD能力的變化,進行靈活調整。
值得關注的是,醫學上市前包括藥物警戒職能,臨床開發團隊成熟的企業及大型企業需求放緩,主要覆蓋在中層;醫學上市后團隊今年調整則較大,需求整體呈現收縮趨勢。
從具體崗位上,受管線精簡化影響,臨床數統和注冊崗位整體的增量有一定收縮,但有經驗的,特別是具備國際化視野的中高端人才仍然搶手,尤其是生物統計相關。根據科銳國際數據,生物統計經理的薪酬漲幅在臨床相關崗位中排名 第一,漲幅區間為25~35%,年薪約為50~70萬元。而工作8年以上的統計總監有25%能拿超180萬元,超過一眾崗位同級別薪酬。相同薪酬下,注冊總監的工作年限需達到15年以上,藥物警戒負責人的工作年限需要10年以上。
醫藥研發(臨床)人才年薪水平及工作年限
而臨床總監和人員管理經理已經進入相對飽和的階段,同為總監級別,臨床總監的年薪為120~180萬元,而注冊總監年薪最高為200萬元,相當于A股上市藥企科倫藥業董事長劉革新、華東醫藥董事長呂梁兩位各自2022年的薪酬。
臨床監查(CRA)領域,薪酬較低但人才缺口依舊較大,市場對具有1-3年經驗的臨床監查員保持著較高的需求,而3年經驗以上的SCRA則面臨需求飽和。CRA崗位整體薪酬漲幅居前,無論是基礎CRA還是SCRA,薪酬的平均漲幅都達到了30%,薪酬區間在14~34萬元。
CRA人才年薪水平及工作年限
醫學寫作職能從2022年開始變得熱門,不少公司將醫學寫作從醫學團隊剝離,單獨成立團隊,該崗位年薪從30萬到90萬不等。
受創新驅動醫藥研發的早期研究人才的重心有所聚焦,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有源頭創新經驗的早期生物靶點立項人才仍較為緊缺;二是轉化醫學板塊的人才需求明顯增加;三是有成功交易經驗和有人脈的BD人才也是需求較熱的崗位。根據科銳國際數據,VP級的BD人才年薪最高能拿250萬元,超過醫藥研發的一眾崗位,薪酬平均漲幅達到30%。
在制造階段,頗為亮眼的是新技術領域,比如細胞基因治療領域有產品成功商業化及成熟工業界經驗的CMC人才,CGT背景的質量總監/VP都非常搶手。
總的來看,到底哪個研發類崗位“越老越吃香”呢?從數據統計來看,研發方向的各個崗位較為平均,其中統計總監一騎絕塵,年薪/工作年限比值(職業升值率,該比值越大越好)為18,其次為研發總監、藥物警戒負責人、醫學總監。性價最低的為質量稽查/控制總監,職業升值率僅為7;注冊總監其次,職業升值率為8。
部分醫藥研發人才年薪水平及工作年限
從細分領域來看,2022年腫瘤領域人才需求趨向平穩,而疫 苗、眼科、中樞神經、罕見病等成為行業熱點,人才需求較以往有所增長。同時,臨床人才正在流向一些新興技術公司,比如細胞治療、蛋白降解技術等公司,伴隨臨床進展,也迎來人才擴張的需求。
醫藥營銷:
準入管理崗稀缺,
薪酬平均130萬元/年
當醫保、集采已經進入到了常態化階段,藥品市場發生著悄然的變化——許多過往的明星產品、主力產品紛紛從醫院轉戰零售藥房、電商渠道和新特藥房(DTP),零售端與醫院端所扮演的角色比重愈發同等。科銳國際報告指出,部分MNC零售和醫院端的銷售占比已經接近5:5。
同時,隨著新技術的迭代與升級,行業內跨國企業及國內頭部企業均通過數字化轉型以提升整體的研發、商業化運轉效率。
醫藥營銷人才年薪水平及工作年限
人才的發展隨之改變,復合型人才變得更加搶手。在市場方向,具備優秀英文能力的年輕候選人成為熱門;準入方向也優先考慮復合型人才,同時具備咨詢與業務經驗、銷售與市場經驗、保險與藥企背景經驗及跨區域管理經驗的人選備受市場青睞。在零售端,具備一線外資藥廠或快消行業經驗的中層管理人才需求持續增長。
另一方面,隨著本土企業的創新藥大規模落地,開啟商業化進程,Biotech公司的營銷人才需求也在持續攀升,因此在人才流向方面呈現出了外資向國內企業流入的趨勢。
營銷板塊的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對市場準入策略經理、零售大客戶經理、新產品開發經理人才等崗位。從具體薪酬水平來看,這幾個崗位的薪酬水平和跳槽漲幅也處在行業的較高水平,達到20%~30%,其中市場準入策略經理和KA準入策略高級經理的年薪預計達到60萬~100萬元。但是,同樣在三醫政策改革的倒逼下,企業銷售費用被壓縮,臨床銷售的作用有限,因此銷售崗位的薪酬區間有所下跌。
因此,市場準入總監、合規總監等管理崗位的平均薪酬水平也超過了其他管理崗位。科銳國際統計,一線城市、擁有超過15年工作經驗的市場準入總監年薪的“天花板”約在130萬元,一線城市、擁有超過15年工作經驗的合規總監年薪的“天花板”在150萬元。這兩個崗位的薪資水平已經直線逼近公司副總經理的薪酬。
醫療器械:
整體趨勢平緩,
較藥品研發人才平均薪酬低20%~30%
同藥品一樣,醫療器械也在面臨帶量采購擴圍帶來的利潤壓縮的危機。政策倒逼下,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在對內部人員結構進行調整的同時都在尋求業務模式創新、新技術創新,因此人才缺口也主要集中在數字化轉型人才、市場拓展及創新項目人才。此外,醫美、眼科等消費類市場及實驗室自動化領域等創新技術方向是今年的熱點板塊。
不同類型的企業也呈現不同的人才需求,其中,民營企業對于研發人員、注冊人員、海外營銷人員的需求更為顯著;體外診斷領域,外資企業中高端營銷崗位人才需求呈現下滑趨勢;國內公司研發人員需求區域平緩,新技術方向及實驗室自動化領域高管及技術人員需求增多。
醫療器械人才年薪水平及工作年限
整體人才流動方向上,依舊呈現外資向國內企業流動的趨勢。
但整體薪酬水平,醫療器械的熱門崗位不及其他幾個領域“卷”,由于集采、疫情等因素的影響,醫療器械板塊的薪酬漲幅較去年無明顯變化。盡管跳槽平均漲幅也在20%~30%,但年薪最高的注冊經理年薪也僅在50萬~80萬元。
具體到崗位上,醫療器械和IVD的研發崗位也不及藥品研發崗位,平均薪酬較藥品研發人才低20%~30%。其中,一線城市、超15年經驗的研發總監職位平均年薪為120萬元,而藥品研發同樣的崗位能達到180萬元。
當然,今年醫療器械和IVD行業的高管薪酬也是值得關注的方向,因為過去三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防疫耗材、呼吸機等需求暴增,達安基因、英科醫療等企業的高管薪酬在企業業績的作用下也實現了飛躍。其中達安基因董事長何蘊韶年薪從2019年的71.5萬元,攀升至2020年的923.52萬元,增幅達到1191.65%;前總經理周新宇從70萬元到840萬元。
此外,作為國內醫療器械領域絕 對的龍頭邁瑞醫療,其董事長李西廷的年薪也是天花板級別,他在2020年拿到2518萬元年薪,較上年增長9.8%。
互聯網醫療:
復合型人才需求旺盛,
銷售職能受冷落
2022年,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互聯網醫療也受到一定影響。科銳國際表示,互聯網醫療整體發展較前幾年有暫緩趨勢。受整體市場遇冷、資本方投資行為道慎等影響,該領域整體薪資漲勢與前幾年相比穩中略降。薪資漲幅最快的是戰略規劃、創新支付、產品設計、產品項目經理,約20-30%;市場營銷、醫生拓展等職能漲幅較為平穩,維持在20-30%左右;銷售職能受到冷落,漲幅約10-25%。
根據科銳國際的統計,互聯網醫療運營總監、銷售總監、項目總監、市場總監、業務拓展總監、創新支付專家、互聯網醫療產品經理是該領域的熱門職位,其中,互聯網醫療運營總監100-150萬元的年薪范圍最高,跳槽漲幅為20-25%,其余幾大熱門職位跳槽漲幅均為15-25%。
互聯網醫療人才年薪水平及工作年限
從人才需求層次來看,中高層級別人選仍相對搶手;從職能需求來看,技術型人才作為企業的發展基礎和支撐,旺盛需求持續,另一面營銷人才已處于飽和狀態,對此持有選優選精的謹慎態度;從企業人才招攬來看,成長型企業更看重人才的突破性及成熟度,以期人才與公司共同發展,傾向于挖掘更多有經驗、有想法的人才,而成熟型企業偏向于依托平臺或產品優勢吸引更多的年輕高潛或成熟穩重類型的人才,以鞏固企業目前的發展。
手握較為豐富資源的行業龍頭在2022年多點布局,逐步尋找新的突破口,互聯網醫療行業也需要尋找新的“看頭”。單純的互聯網醫院銷售藥企渠道變現模式,正在向商業保險業務、藥品福利管理(PBM)等不同方向轉型或擴大布局。此種趨勢下,能夠同時掌握互聯網醫療知識與熟悉保險、特藥產品的復合型人才需求較為旺盛。
互聯網醫療發展多年,如今注重整合醫療資源,打通全銷售渠道,優化供應鏈,延伸醫療服務,建設“醫+藥+險”的閉環,同時在數字化趨勢之下正快速進行升級與跨越。
行業整體發展腳步雖放慢,但數字療法、藥品福利管理以及信息化方向正在穩步發展。數字療法尤為熱門,入局者越來越多,一些企業初具規模,未來數字療法這一風口將會持續下去,對專業性人才需求量較大,并要求其同時具備醫療及互聯網兩方面的工作經驗。
此外,科銳國際認為,擁有互聯網醫療背景,在渠道管理及BD方向有資深經驗的人選也是市場熱點人群。
醫療服務:
康復師、特定科醫生崗位稀缺,
運營管理人才薪酬下調約20%
醫療服務因疫情反復,整體發展勢頭不足。不過受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漲、國家醫療資源下沉等影響,整體薪酬趨勢上揚,漲幅一般在30-50%之間,跳槽普遍幅度在30%以上。
行業呈現出公立醫療逐步發展、非公醫療收縮的兩極情況。科銳國際表示,非公醫療中,部分外資企業受國際形勢影響,開始撤離大陸市場;本土成長型企業中,有部分細分專科領域的知名醫生集團旗下診所面臨關停困境。民營機構要面對的,仍是諸多挑戰,而政策上對公立醫院增大的扶持力度使民營機構的相關背景人才被挖角,人才池出現一定流失。
醫療服務熱門職位薪酬及漲幅
對于公立醫院來說,學科帶頭人或技術型專家存在人才缺口,而民營機構里缺乏負責組織發展的行政職能部門高層次人才(如院長)、負責醫療服務業務質量的運營管理部門高層次人才,如業務院長,其年薪范圍為120-170萬元,跳槽漲幅最高為15%,負責市場營銷的管理部門高層次人才,如運營院長,年薪范圍為150-200萬元,跳槽漲幅同業務院長一樣(0-15%),不過相對于其他業內熱門崗位,其增速并不高。實際在運營管理人才方面,除了特殊賽道之外,薪酬普遍有20%左右的下調。
醫療服務整個行業中,熱門崗位還包括康復科主任、婦產科主任、耳鼻喉主任、輕醫美主治醫生、正畸主任等,其中正畸主任年薪在80-150萬元,跳槽漲幅高達25-45%。康復師、特定科醫生崗位較為稀缺,其薪酬具有較大的競爭力,漲幅可達15-30%。
熱門崗位亦側面折射出一些趨勢。專科分類上,眼視光、耳鼻喉、中醫、康復等連鎖機構均有一定發展空間。從板塊來看,康復、養老、婦兒較為熱門。康復類人才、護士類人才及婦兒類人才缺口擴大,具備海外背景的專家級人才,或其他臨床高水平技術人才呈上漲需求。同時在老齡化趨勢下,養老整體發展層次提高,大型險資機構在該賽道發展優勢明顯。在“十四五”規劃指引下,大型國央企、地方直屬單位紛紛承接當地養老業務,人才缺口產生。